紅衣齒花鮨 Odontanthias rhodopeplus (Günther, 1872)

片山氏齒花鮨單斑齒花鮨後,紅衣齒花鮨是筆者收集到的第三種齒花鮨,較前兩者少見。紅衣齒花鮨是北部海域深水一支釣的混獲物,在發現本種的同時,同框的漁獲多是赤鯮、馬頭或白條紋石狗公(Sebastiscus albofasciatus),也許還有一些同樣是混獲的側斑赤鮨(Chelidoperca pleurospilus)及棘花鱸(Plectranthias spp.)。以這些漁獲來看,紅衣齒花鮨的棲息深度不算特別深,保守估計150公尺上下。除了北部海域,本種亦偶爾出現在台東富岡的漁獲裡。

形態特徵:

體側扁,呈橢圓形,體延長而高。頭背呈圓弧形,吻短且略鈍圓;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中部之下方;上下頜、腭骨、鋤骨均具齒。下鰓蓋及間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體被櫛鱗,鰓蓋骨上亦被鱗。背鰭連續且無缺刻,有硬棘X枚(10枚),軟條13-14,第III硬棘最長,鰭膜末端具黑色膜,軟條皆延長呈絲狀;臀鰭硬棘III枚(3枚),軟條7;腹鰭腹位,末端及肛門開口;尾鰭呈叉形。體呈赤紅色,背部為黃色或為數個大黃斑。體側各鱗片各具一白色/淡粉紅點,在魚體後半部較為明顯;吻端至胸鰭基部有一黃帶;背鰭為黃褐色,軟條部分有多個斑點。腹鰭、尾鰭顏色較淡,尾鰭淡紅。尾鰭基部有一棕褐色橫帶,橫帶隨成長變寬。


在西北太平洋產的幾種齒花鮨中,紅衣齒花鮨與單斑齒花鮨在形態上較為相似。兩種的體色相近,第三根硬棘為最長。

紅衣齒花鮨 vs 單斑齒花鮨:
  1. 紅衣齒花鮨的尾鰭基部有一條黑色-棕色小橫帶,後者完全沒有。
  2. 本種背鰭軟條的區域有多個明顯的黃褐色斑點。
  3. 本種的胸鰭基部有一顆明顯的黃點,單斑齒花鮨的不太明顯,不過單斑齒花鮨的鰓蓋旁邊倒是有一條短黃帶。
  4. 本種的頭部較為鈍圓。

沖繩美麗海水族館的紅衣齒花鮨, 2018.09 攝

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871, pg. 644, Plate 55
Source: 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中文名稱: 紅衣齒花鮨 (台),紅衣牙花鮨 (陸)
拉丁學名: Odontanthias rhodopeplus (Günther, 1872)
日文名稱: ボロサクラダイ
中文俗名: 花鱸,海金魚
最大體長: 16.0 cm SL (標準體長)
模式產地: 印尼西里伯斯 (Celebes,  Indonesia)
自然產地: 西太平洋海域,分佈在印尼蘇拉威西至日本關東以南,包括菲律賓、台灣、琉球群島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