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帶花鯖 Rastrelliger kanagurta (Cuvier, 1817)

鯖、鰺、鯡乃各地近岸或遠洋漁業的重要漁獲,當中一些小型、具有群聚且洄游性的物種更為常見、且具有多種利用的價值,包括新鮮魚貨、加工品(如罐頭和零嘴),或是醃製品,是日常生活最常接觸到的物品,這些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魚種包括了鯖屬 (Scomber spp.)、竹莢魚 (Trachurus japonicus)、圓鰺屬 (Decapterus spp.) 以及各種的鯡 (Clupeidae spp.) 鯷 (Engraulidae spp.) 等等。雖然這些魚種都是無處不在,甚至在魚貨市場裡都是一堆一堆地擺賣,可是,有沒有發現這些魚都沒有/很少以活體的形式販賣呢?而原因可能是 1) 魚隻存活率低;2) 不符合經濟效益 等等。不管如何,若然有機會碰到這些魚的活體,無論是生態行為或表現都會令人嘆為觀止。有時候,這些類群偶爾在近岸地區被釣客釣獲,這些小魚在上水的瞬間,往往都帶著漂亮的青綠體色,故很多時候都被稱作「青物」。這種特徵常見於多種在表中層棲息的洄游性魚種,青綠色的背部及銀白的腹部,不但可以融入海洋的環境,而且可以避免水面上及水面下較深層掠食者的發現。

*「青物」: 取自日語 ( あおざかな / あおもの ),泛指青藍色、洄游性的海水魚,如鯖、鰺、鯡、鰆、鰤、鰹 等等。

金帶花鯖 Rastrelliger kanagurta

鯖科ー 羽鰓鮐屬 Rastrelliger 

Rastrelliger spp.,在中文名稱作羽鰓鮐或金帶花鯖屬,也算是廣義鯖魚的一個小類群。根據 Nelson (2016),目前鯖科下分為兩亞科,分別為腹翼鯖亞科 Gasterochismatinae (1種)及鯖亞科 Scombrinae,而鯖亞科下又分為四族,當中的鯖族 Scombrini 便包括了鯖屬 Scomber spp. 及羽鰓鮐屬。目前羽鰓鮐屬有三種,分別為 R. kanagurta 羽鰓鮐、R. faughni 富氏羽鰓鮐 及 R. brachysoma 短體羽鰓鮐,三種的分辨如下:

  • R. kanagurta 羽鰓鮐:背部有多個黑點,側線上下有三條或以上較不明顯的縱向黑線,胸鰭位置有一顆明顯的黑點。
  • R. faughni 富氏羽鰓鮐:背部黑點較少,背鰭下方約有6顆黑點,縱向黑線約兩條。
  • R. brachysoma 短體羽鰓鮐:體高大於頭長,背部黑點很少,尾鰭呈淡黃色。

金帶花鯖/羽鰓鮐 是一群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魚類,幼年時主要以浮游植物及小型浮游動物為食,成魚則以大型浮游動物、魚蝦苗、魚卵為食。作為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魚類,羽鰓鮐的最大特點在於鰓部的結構,它的鰓耙極為延長,呈羽狀。以羽鰓鮐來說,光是鰓弓下枝的鰓耙數已達40或以上,這樣又長又密的羽狀鰓耙,能有效地過濾海水中的食物,使它成為浮游生物食性魚類的佼佼者,也是進化型魚類中最成功的一群。羽鰓鮐屬主要分佈在印度-太平洋之間的熱帶海域,且較其他鯖科物種更喜歡棲息在沿岸的水域,故能在珊瑚礁附近發現它們的蹤跡。雖然羽鰓鮐是一種很普遍的沿岸漁獲,食用價值高,不過一群定棲在珊瑚礁的羽鰓鮐帶來的觀光價值也不低。

根據 FAO 漁業及水產養殖部的統計資料,截至 2016 年的最新資料,該年的羽鰓鮐(三種混合)捕獲總量為 499,474 公吨,是相當重要的經濟性食用魚類。

頭部特寫

金帶花鯖 Rastrelliger kanagurta

形態特徵:

體側扁,呈紡錐形。尾柄短,尾柄兩側各具兩條小隆起脊。頭中大,頭長大於體高。眼中大,具發之脂眼瞼。口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齒具1列細齒,上頜齒退化;鋤骨、腭骨和舌上均無齒。鰓耙羽狀,第一鰓弓上之下枝鰓耙數為30-46。體及頰部被圓鱗;側線完全,沿背側延伸,伸達尾鰭基。第一背鰭具硬棘X,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遠,其後具5-6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深叉形。體背青綠色,具1-2列黑色斑塊,體腹銀白色。體側近胸鰭下緣具一黑斑。

背部特寫

中文名稱: 金帶花鯖、羽鰓鮐
拉丁學名: Rastrelliger kanagurta (Cuvier, 1817)
日文名稱: グルクマ
中文俗名: 鐵甲、鯖魚、花池(港澳)
英文俗名: Rake-gilled mackerel, Striped mackerel, Indian mackerel
最大體長: 42.1 cm TL
模式產地: 印度
自然產地: 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參考資料及網站:

Fishbase
FA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台灣魚類資料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