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鱗棘花鱸 Plectranthias purpuralepis sp. nov. Tang, Lai & Ho, 2020
13+1,台灣的第14種棘花鱸
自從取得第一次取得這個新種後,怎麼看都覺得它與其他的棘花鱸都很不一樣。把標本研究一番後,本種基本擁有以下幾個主要的特徵:1) 前鰓蓋骨下緣有兩根向前棘(antrorse spine);2) 背鰭第三硬棘最長, 軟條數16-18 (本種是16-17);3) 側線鱗 33-35,等等。按照這些形態特徵,基本上可以把新種歸類在 "Plectranthias anthioides 種群" (P. anthioides species group)" 裡 (關於 P. anthioides,見這裡最後),而這些在形態方面跟新種很是接近的物種包括了 P. sheni、P. kamii、P. anthioides(這是當然的)、還有 P. jothyi。前兩者是台灣海域有分佈的物種,並與新種的分佈重疊。焦氏棘花鱸 P. jothyi 是印度洋的物種,在形態和體色上卻是與新種最接近的物種。
紫鱗棘花鱸 Plectranthias purpuralepis sp. nov. 的鑑別特徵如下:
在台灣,新種-紫鱗棘花鱸與另外兩種分佈重疊、一同捕獲的兩個物種,沈氏棘花鱸 P. sheni 及黃吻棘花鱸 P. kamii,形態上也非常接近,其中一些比較如下:
但其實呢,真正與這個新種最相似的、形態上最接近的,卻是兩個資料很少、不產於台灣海域的物種 — P. anthioides 與焦氏棘花鱸 P. jothyi。這兩種的計數形質相較上述的 P. sheni 及 P. kamii,與新種的重疊更多,例如:1) 胸鰭鰭條數主要為14。根據了 Randall (1980, 1996)的這兩種的詳細描述,還是可以找出很多形態差異。
Plectranthias purpuralepis vs P. anthioides
Plectranthias purpuralepis vs P. jothyi
等等….
To be continued
1. Randall, J.E. (1980). Revision of the fish genus Plectranthias (Serranidae: Anthiinae) with description of 13 new species. Micronesica, 16, 101‒187.
如前篇提到,台灣海域的棘花鱸有13種 (Wu et al., 2011),加上現在這個新種,現在有14個了。在不久的以前,筆者開始研究台灣之棘花鱸物種並嘗試把很像的物種都分清楚。在這段時間裡,筆者也同時在魚市場進行標本採樣,留意著台灣北部、東北部之礁岩性底棲魚類。在九月下旬,筆者在市場找到一個從未見過的棘花鱸。經過研究後,筆者與老師確定這是一個新種,便開始了一連串的研究工作,也準備好發表的手稿。
紫鱗棘花鱸 Plectranthias purpuralepis sp. nov. Tang, Lai & Ho, 2020
Zootaxa 4780(3), p. 508-522自從取得第一次取得這個新種後,怎麼看都覺得它與其他的棘花鱸都很不一樣。把標本研究一番後,本種基本擁有以下幾個主要的特徵:1) 前鰓蓋骨下緣有兩根向前棘(antrorse spine);2) 背鰭第三硬棘最長, 軟條數16-18 (本種是16-17);3) 側線鱗 33-35,等等。按照這些形態特徵,基本上可以把新種歸類在 "Plectranthias anthioides 種群" (P. anthioides species group)" 裡 (關於 P. anthioides,見這裡最後),而這些在形態方面跟新種很是接近的物種包括了 P. sheni、P. kamii、P. anthioides(這是當然的)、還有 P. jothyi。前兩者是台灣海域有分佈的物種,並與新種的分佈重疊。焦氏棘花鱸 P. jothyi 是印度洋的物種,在形態和體色上卻是與新種最接近的物種。
紫鱗棘花鱸 Plectranthias purpuralepis sp. nov. 的鑑別特徵如下:
- 前鰓蓋骨下緣有兩根向前棘(antrorse spine)。
- 背鰭 X, 16-17 (正模為X, 16, 但較多副模為X, 17),第三根硬棘最長。
- 胸鰭鰭條14 (其中兩副模分別為13, 15)。
- 側線鱗32-36 (33-34最多);頰部鱗列數6;側線上鱗列* 4-4.5;背前鱗7-9。
- 體高:標準體長的比例為32.6-35.1% (of SL);背鰭第三硬棘比例為12.0-16.3% SL。
- 各鰭之軟條部分之1/2-2/3之範圍被上小櫛鱗。
- 體色橘紅色(體中軸以上),大約5條短橫帶從上部橘紅色的區域稍延伸至腹部,腹部白色;背鰭第3-5、9-10硬棘之間的鰭膜為白色;頭背部無黑斑或黑帶。
- 約5-6條/個從背部、沿側線延伸至尾柄的白色-粉紫色的條帶或色斑(只有1-2塊鱗片的寬度);重點: 這些條帶或色斑在泡過福馬林及酒精後會變成亮紫色,這就是紫鱗棘花鱸名字之由來。
Fig 2. Plectranthias purpuralepis sp. nov., holotype, fresh and when preserved |
- 新種之背鰭鰭條為 X, 16-17,P. sheni 及 P. kamii 為 X, 17-18。
- 胸鰭鰭條為 14 vs 13 (另外兩種)。
- 背前鱗延伸至後鼻孔處 (與沈氏一樣,P. kamii 只延伸至眼眶的中間)。
- 各鰭之軟條部分之1/2-2/3之範圍被上小櫛鱗,另外兩種不明顯。
- 體高:標準體長的比例較小,32.6-35.1% (vs P. sheni 34.6-39.0%, P. kamii 34.7-37.7%)。
- 第三硬棘較短 12.0-16.3% SL (vs P. sheni 16.9-18.3%, P. kamii 16.9-22.7%)。
Fig. 3: (A)新種;(B) P. sheni;(C) P. kamii |
Plectranthias purpuralepis vs P. anthioides
- 側線上鱗列4-4.5 (vs 3.5)
- 新種的腹鰭明顯較短。
- 臀鰭第2硬棘短 (vs 明顯較長,平貼時硬棘超出臀鰭基部的末端)。
- 頭背部沒有黑帶 (vs 有)。
Fig. 4. Plectranthias anthioides, holotype, from Randall (1980) |
- 第三硬棘較短12.0-16.3% SL (vs 19.5% SL)
- 背前鱗延伸至後鼻孔處 (vs 只延伸至眼眶中間)
- “Well Developed” 鰓耙:上枝有1,下枝7-8 (1+7-8) (vs 1+10)
Fig 5. Illustration of Plectranthias jothyi, holotype, from Randall (1996) |
To be continued
Reference:
2. Randall, J.E (1996) Two new anthiine fishes of the genus Plectranthias (Peciformes: Serranidae), with a key to the species. Micronesica, 29 (2), 113–131.
3. Wu, K.-Y., Randall, J.E. & Chen, J.-P. (2011) Two new species of anthiine fishes of the genus Plectranthias (Peciformes: Serranidae) from Taiwan. Zoological Studies, 50 (2), 247–25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