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櫻鮨 Sacura margaritacea (Hilgendorf, 1879)

珠櫻鮨 Sacura margaritacea,整個學名基本上是根據魚隻的表現而取的,是一個取得非常適合這花鱸的名稱。它的種小名"margaritacea",是指珍珠、珠點的意思,而現時的屬名"Sacura",相信是同等於Sakura,即是櫻花的意思,對於這尾紅底色與白點的花鱸,絕對是一個相當切合的形容。而這尾「櫻花魚」的產地,也剛好是很多櫻花的日本,好像多了一份意境上的關聯。

拍攝於大阪海遊館

櫻鮨屬 Sacura 

櫻鮨為鮨科花鱸亞科的一屬,屬中目前有五個有效種,分別為 S. boulengeriS. parvaS. sanguineaS. speciosa 以及 S. margaritacea,這些物種的分佈區域只限於印度洋或太平洋。Sacura 屬在1910年由 Jordan 與 Richardson 提出,根據 Heemstra & Randall (1979),Sacura 屬的特徵有:1) 背鰭硬棘數為X(10);2) 臀鰭硬棘為III,軟條數為7;3) 體高為標準體長的41%-50%;4) 舌上無齒 等等。珠櫻鮨 S. margaritacea 是西北太平洋亞熱帶至溫帶海域中僅有的櫻鮨,是一種出現在較冷水域的花鱸,其常見之分佈地區包括韓國,日本及台灣。在台灣,珠櫻鮨是深海延繩釣的混獲物種,不過數量很少且不常見,而它的確有記載在臺灣魚類誌中。在本年的春季,筆者終於在北部的崁仔頂魚市場發現珠櫻鮨的蹤影,與白條紋石狗公一同釣獲,推測其棲息深度在100米以下。

珠櫻鮨的性別二形性

珠櫻鮨在1879年由 Hilgendorf 命名,特徵為桃紅的體色、身上帶有兩列不規則地分佈的白色斑點、且第三背鰭延長。稍後,另一位學者 Doderlein 在1883年命名了Anthias pulcher =(Sacura pulcher),它是一種與珠櫻鮨”共棲”、且體色為赤黃色的花鱸,以目前的認知來說,這兩”種”花鱸其實都是同一種,它是一種典型先雌後雄的花鱸,兩性個體之間在體色和形態上有著顯著的不同,剛成熟的成魚皆是雌魚,隨成長以及群體階級的提升而最終成為雄魚。這兩個學名也沿用了一段時間,到了1931年,黑田發現在這些紅色和黃色的個體之間存在中間形態,故此便提出紅色和黃色的個體其實就是同一物種。那麼,究竟黃色的個體是否真的會轉變為紅色個體呢?根據 Kuroda (1931a) 的研究,24個在靜岡縣駿東郡採集之個體,黃色的個體全部皆是雌魚,而紅色的個體皆為雄魚。另外,根據 Okada (1961) 對珠櫻鮨性別轉變的研究,在一段連續的時間採集的中個體,在解剖後可觀察出精巢成長而卵巢腔衰退的現象。基於若干研究得出的結果來看,可以証明這些不同體色的個體只是性別不同,它們的確是同一物種。其實,這樣重複命名的情況很常發生在具有性別二形性的物種,如隆頭魚科的海豬魚屬(Halichoeres)。

棲息地

珠櫻鮨的主要分佈地在日本沿岸,包括日本海,普遍常見於茨城縣及以南的九州、四國、關西及關東,比較一般的花鱸,本種較喜歡冷水環境,而地理分佈也是偏向溫帶的花鱸。除日本以外,小笠原、琉球的薩南群島,韓國以及台灣也有分佈,但族群量較小。本種的棲息深度因地區及緯度而異,在日本本島,珠櫻鮨的棲息深度一般為15 – 100米,且以大魚群的方式生活;在日本西南方的台灣,本種則只出現在深水的岩礁環境,棲息環境可能與齒花鮨重疊,且豐量不高。筆者推測,台灣分佈之珠櫻鮨群體可能為上一次冰河時期乘著北方下來的冰水到達台灣及沖繩等地,當氣候再次回復正常,這種冰水性的花鱸只好躲在珊瑚礁的深處,也就是中光層的岩礁。


採集自基隆崁仔頂



中文名稱: 珠櫻鮨、珠斑花鱸、櫻花鱸
日文名稱: サクラダイ
拉丁學名: Sacura margaritacea (Hilgendorf, 1879)
中文俗名: 花鱸、紅魚、關東寶石
最大體長: 13.0 cm SL
模式產地: 日本東京灣
自然產地: 西北太平洋,台灣至日本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