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氏姬鯛 Pristipomoides sieboldii (Bleeker, 1854)

拍攝於沖繩美麗海水族館

姬鯛屬 Pristipomoides

姬鯛,又稱作紫魚(中國大陸名),是海水魚中笛鯛科的一屬,屬中有11個物種。以外觀形態來看,姬鯛與笛鯛好像不太相似,但確實地說,它就是笛鯛科的物種。在笛鯛的系統分類上,姬鯛屬是濱鯛亞科 Etelinae 的一個分支,而濱鯛亞科在笛鯛科中是較早分化的支系,故與模式屬 — 笛鯛屬的形態有所分別。姬鯛屬 Pristipomoides,是荷蘭魚類學 Pieter Bleeker 在 1852年發表尖齒姬鯛 Pristipomoides typus 時提出的名稱,當然尖齒姬鯛也就成為了姬鯛屬的模式種。姬鯛屬的11個物種皆是印度-太平洋出產的重要經濟性食用魚,姬鯛通常棲息在水深100米以下的岩礁、礁石斜坡、沙礁混合區等環境,並通常組成小型魚群,而最有效且較為永續的漁法為底延繩釣,通常在台灣、日本及夏威夷較常使用。在夏威夷的"Deep Seven"中,姬鯛屬的物種已經佔了當中的三種,包括了 P. filamentosusP. zonatusP. sieboldii,可見姬鯛魚類的重要性。那麼"Deep Seven"是甚麼呢?就是七種在夏威夷出產,在漁業經濟、島嶼文化及遊釣價值上非常重要的深水魚類。

*姬鯛一字源自其日文的名稱「ヒメダイ」(Himedai),而 ヒメ 即是姬的意思。

Picture from: VIAME with NOAA

希氏姬鯛 Pristipomoides sieboldii (Bleeker, 1854)

在剛才提到,希氏姬鯛 P. sieboldii 是夏威夷的"Deep Seven"其中之一,是相當重要之笛鯛。P. sieboldii 是一種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的姬鯛,所以不只在夏威夷,在分佈區域裡的台灣、沖繩、南日本等,都是此魚主要的漁場,並為該地區高價值的漁獲目標。希氏姬鯛主要棲息在水深100-360米的硬質海床、岩礁及沙礁混合區的附近,主要以小群體的方式活動,並可能與其他的姬鯛、濱鯛 (Etelis spp.)、擬烏尾鮗(Paracaesio spp.)等物種共同棲息在同樣的環境,以漁獲的方面來說,希氏姬鯛很常與絲鰭姬鯛  P. filamentosus 一同釣獲,兩種的生態習性不但接近,且在形態上也很相似,兩者不只在存活時有著相似的體色,在死後的樣子更是接近,而兩者在外觀上快速的分辨可參考為:

  1. 兩眼眶之間頭背部的花紋:P. sieboldii 只帶有零星的暗斑,而 P. filamentosus 則帶有黃紅相間的蟲紋
  2. 尾鰭顏色:P. sieboldii 的顏色較淡(死後變深),而 P. filamentosus 則較為赤紅,且外緣呈赤紅色
  3. P. filamentosus 的體高較高。

希氏姬鯛,幼魚


希氏姬鯛的形態特徵:

體側扁,呈長紡錘形。兩眼間隔平扁,眼前方無溝槽。下頜稍突出;口較小,上頜骨末端只延伸至眼前緣的下方。體被中小型櫛鱗,背鰭及臀鰭上均裸露無鱗;側線完全且平直,側線鱗數70-74。背鰭硬軟鰭條間無深刻;背鰭與臀鰭最末之軟條皆略為延長;背鰭硬棘X,軟條10-11;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約等於頭長;尾鰭深叉。體側淡紫色至藍紫色,頭部紫綠色,腹部較淡色。背鰭及胸鰭黃綠色;尾鰭深藍紫色而具黃緣;腹鰭及臀鰭色淡。

2016年在石垣島釣獲的希氏姬鯛,水深約200米


中文名稱: 希氏姬鯛、希氏紫魚、西氏紫魚
拉丁學名: Pristipomoides sieboldii (Bleeker, 1854)
日文名稱: ヒメダイ (Himedai)
中文俗名: 白肉蒜、散午、肉羨
最大體長: 79 cm TL (全長)
模式產地: 日本長崎
自然產地: 印度-太平洋海域


參考網站:
1. 台灣魚類資料庫
2. WEB魚図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