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斑豬齒魚 Choerodon anchorago (Bloch, 1791)
近期 BBC 推出了Blue Planet 的第二輯, 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自然愛好者的一大福音, 原來的第一輯已經是一部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經典的海洋生態紀錄片, 而小編在那個時候也是把當中的影像來來回回地重覆觀看, 到現在也是印象深刻的. 而近期推出的第二輯只能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中的衝擊影像也是很多的, 就像浪人鰺捕食海鳥的那幕, 而令我最深刻反而是鞍斑豬齒魚獵食貝類的這幕.
Picture from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community |
奇怪行為的隆頭魚
在這一幕裡,一條胖胖的鞍斑豬齒魚找到一顆貝類的時候,它沒有立即把貝殼咬碎,然而對於豬齒魚來說直接咬碎一顆這樣的貝殼並不是這麼簡單,它沒有像黑鯛 (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一樣的臼齒,也沒有像石鯛 (Oplegnathus spp.)一樣的鳥喙狀齒板,所以要直接咬碎就真的有點困難。可是,聰明的吃貨並不會為因為這小小的障礙而放棄美味的午餐,這條魚把午餐帶到它的領地---一個碗狀珊瑚。然後,經典的時刻就開始了。這條鞍斑豬齒魚不斷把貝殼重複地在珊瑚石上敲擊......經過一連串的處理後,貝殼終於被打碎,而吃貨終也於可以享用美味的午餐。其實仔細看,它的領地上有很多的貝殼碎片,可見這種行為並非偶然的現象,而且也有固定的地點去進行。對於這種行為,其實就是一種行為適應(Behavioral adaption)的例子。魚隻沒有經過長時間去演化出構造或生理上可以有利獵食的表型,反而利用行為去作出應對。這種會利用*工具的行為起初認為只是人類所擁有的,後來在多種生物如靈長類,鳥類或頭足類中觀察到。這些生物都是認為是具有較高等的智慧。之後,這種行為也在魚類中被學者發現,而當中最多具有這種行為的魚類是隆頭魚科(Labridae)的品種。這種行為不是只在隆頭魚科中單一的物種或單一的屬中找到,而且也能在三大洋中被觀察到。
以下是數個關於隆頭魚使用工具獵食的報道:
- 1973在紅海觀察到三葉唇魚 Cheilinus trilobatus 及紅喉盔魚 Coris aygula 利用身體及頭部的擺動將海膽撞擊在岩石使共破碎,再食用其含物(內臟等)........(Frick, 1973)
- 在佛羅里達的 Conch Reef,黃首海豬魚(Halichoeres garnoti)利用岩石當成敲擊扇貝的砧板......(Coyer, 1994)
- 兩種海豬魚,分別為邵氏豬齒魚(Choerodon schoenleinii)及鞍斑豬齒魚(Choerodon anchorago),也具有上述(2)的行為。前者在大堡礁南方發現 (Jones et al., 2011),後者則在帛琉發現 (Bernardi, 2012)
其實在隆頭魚的例子還有更多,不論在野外還是人工環境下一樣皆有報告。
*工具利用是指用外物去作為手, 口以外的功能, 以快速達到目的
use as the use of an external object as a functional extension of mouth or hand in the attainment of an immediate goal (van Lawick-Goodall, 1970)
鞍斑豬齒魚 Introduction of Choerodon anchorago (Bloch, 1791)
體側扁, 延長且呈卵形. 背部輪廓呈弧形, 吻端到頭頂輪廓傾斜. 口小, 上下頜具4顆犬齒. 背鰭硬棘數為XIII(13), 軟條數為7根, 連續且無明顯溝槽. 臀鰭硬棘為III, 軟條為7至9根. 尾鰭略圓. 體被中大型圓鱗, 臉頰亦被有鱗片. 側線完全. 成魚體色為深棕色, 在胸鰭後方有一垂直的黃色色塊, 背鰭末端至尾柄末端亦有一塊白色斑. 腹部呈白色, 色帶延伸至下頜. 背鰭呈褐色, 尾鰭, 胸鰭及臀鰭呈淺黃至棕黃色. 成魚的體色隨成長變化不大. 幼魚棲息在海草密佈的環境, 體色主要呈黃綠色, 作為保護色之用. 成魚全長可達38cm, 在隆頭魚中屬中等大小. 鞍斑豬齒魚亦像多數隆頭魚具有性轉變的性徵, 但兩性異形的情況不明顯.
此魚主要棲息在淺海的珊瑚礁的區域, 包括潮間帶, 海草床, 沙礁混合區等, 棲息深度大約由3-25米. 肉食性, 主要以甲殼類等的無脊椎動物為食. 幼魚在海草密佈的環境成群活動, 成魚則有領域性, 或以成對的方式出現. 廣泛分佈在印度-太平洋, 分佈北至琉球群島, 南至珊瑚海, 西至印度洋的莫三比克, 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
筆者在帛琉浮潛時拍到的鞍斑豬齒魚 , 可惜未能觀察到其利用工具的行為 |
總結:
中文名稱: 鞍斑豬齒魚
拉丁學名: Choerodon anchorago (Bloch, 1791)
英文名稱: Orange-dotted tuskfish
中文俗名: 楔斑寒鯛, 牙衣
最大體長: 38cm TL
模式產地: 沒有模式產地,模式標本是從荷蘭的拍賣獲得
自然產地: 印度-太平洋海域
拉丁學名: Choerodon anchorago (Bloch, 1791)
英文名稱: Orange-dotted tuskfish
中文俗名: 楔斑寒鯛, 牙衣
最大體長: 38cm TL
模式產地: 沒有模式產地,模式標本是從荷蘭的拍賣獲得
自然產地: 印度-太平洋海域
Reference cited:
- Fricke, H. W. 1973. Behaviour as part of ecological adaptation. In situ studies in the coral reef. Helgolgnder wiss. Meeresunters 24: 120-144.
- Coyer. J. A. 1995. USE OF A ROCK AS AN ANVIL FOR BREAKING SCALLOPS BY THE YELLOWHEAD WRASSE, HALICHOERES GARNOTI (LABRIDAE). 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 57(2): 548-549.
- Jones AM, Brown C, Gardner S. 2011.Tool use in the tuskfish Choerodon schoenleinii. Coral Reefs.
- Bernardi G. 2012. The use of tools by wrasses (Labridae). Coral Reefs.
參考網站:
Fishbase
台灣魚類資料庫
留言
張貼留言